原生家庭
!belovedsmother
help-circle
rss
养育之恩?呸!
pin
我们作子女的都反感被父母使唤来使唤去,但我们甚至都不允许对这些有不满,“我辛辛苦苦养你,你就这么白眼狼”“白养你了”在他们口中我们只要但凡违背他们一点就坏了他们的恩情。 以前大家总是思考,到底怎么养才不算坏了恩情,可我今天想问一个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养育之恩”真的存在吗? 什么是“恩”,尽管很多人都觉得利他行为即为“恩”,但如果这种利他行为是有利益交换的,就不算“恩”,而算作交易。比如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不会感恩厨师,因为我们付了饭钱;出租车把我们载到了目的地,我们不会感恩出租车司机,甚至还时不时因为车钱和他扯皮。我们和餐馆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都是交易,这自然谈不上恩情。 交易是日常的经济行为,经济行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所谓的利他行为。如果有谁强行塞给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如一些烂水果,我们也同样不会感恩他,只怕是会觉得这人虚情假意。 我们会觉得什么是恩情?只有那些雪中送炭,在悬崖边拉我们一把,在我们急需帮助时给我们帮助的,这才叫恩情。 回到“养育之恩”:现在的父母养育孩子,的确存在着利他行为,但这种利他,按照传统的说法也是父母养儿,儿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交易。 那为什么还有人认为这里面存在恩情呢?有人认为没有父母,他就不会出生,不会存在。但有谁被生出来是因为我想出生?我们被生出来完全就是父母的意志,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生下了我们,然后为了自己的目的抚养我们,最后还让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活着,仿佛子女是父母的财产! 这种所谓的恩情,已经不是简单的交易了,是强加于人,是送人烂水果! 而这件事从法律上来看,也同样没有恩情。父母的确有不生孩子的自由,但一旦父母生下了孩子,他们还有不养育孩子的自由吗?没有!只要把孩子生下来,就必须履行义务将其抚养成人,没有不抚养的自由,否则构成犯罪。如果他们想溺婴和弃婴,不好意思,谁要是敢就分别按杀人和遗弃罪论处。 既然如此,“养育之恩”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简单:父母对孩子的义务不是从来就有的! 前面提到,法律禁止溺婴和弃婴——但为什么要专门禁止?因为在过去,溺婴和弃婴是不受任何惩罚的!在那个时代,子女的确是父母的私有物。如果子女不听话,父母完全可以一边口诵“忤逆”一边把孩子活活打死,而这种行为甚至被官府支持,以弘扬“孝道”。 直到解放后,这种野蛮残忍的传统道德才在国家意志面前废止,从此之后,子女在法律上才和父母平等地成了人,而非子女是父母的私有物。抚养子女也成了父母的法定义务。 在解放前,父母的确有不抚养子女的自由。至于怎么做?诬称子女忤逆,然后把他打死就好了,反正死掉的子女不会申辩,官府也不会追究。而子女也的确需要感激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而非把自己提前打死。 那么现在仍然拿“养育之恩”说事的父母,本质上就是向往那个子女是父母的私有物,父母可以随意杀死子女的年代的家伙,而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下场会是什么。
1

大家都知道食物能让人欢聚一堂,但你可能想不到食物也能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关系疏远形同陌路。 对于这一点,美食作家戈德博尔(Nanditi Godbole)深有体会。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印度家庭,家里有专门的厨师,因此家人很反对她从事和美食打交道的工作,她背离了家庭的期望。不只如此,她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新书——《千万种口味:厨房里的层层秘密》,书中探究了自已家族的历史,她也因此遭遇了更大的家庭阻力。 显然,美食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这本书里,不仅有对传统食谱的改良,也涉及了家族历史。她被视为挑战家族等级制度,一些亲戚便不再和她来往。 戈德博尔的经历虽然独特,但和她一样失去家庭联系的人并非少数……[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jia-ting-shi-he-he-jia-ren-duan-jue-guan-xi-you-shi-yao-hao-chu)

某天,我坐同事的顺风车下班回家,轻柔的车载音乐里,我俩聊天,她说起了上中学时让她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她从小就是一个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穿衣打扮都是由母亲做主包办。有一次,母亲按照自己的审美,从集市上给她买了一件紫色的上衣。那种紫色很不寻常,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同事认为自己皮肤比较黑,紫色会衬得肤色更加暗沉。但母亲极力说服她穿,说都买来了,不好退换。再说,紫色多高贵多梦幻。为了让母亲开心,她还是把那件紫色上衣穿了一整年,虽然每次穿都很不开心,很不自在不自信。 长大后,她读张爱玲的作品,看到发誓“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的她长期处在继母的统治下,穿着她的旧衣,是碎牛肉的黯红,穿不完地穿着,是冬天长了冻疮的憎恶与羞耻。她被戳中了。看她眼睛里有泪光闪烁,我给了她一个感同身受的拥抱,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乖孩子啊……[展开全文](https://writee.org/novels/ge-guo-yu-ting-hua-de-guai-guai-nu-hui-shi-qu-shi-yao)

新时代男性准则
男性不要礼让女性,帮助女性。男女平等,男性没有义务要谦让女性。谦让女性是国女对全体男性的规训, “好男不跟女斗”“绅士风度”是大型驯化教育。 1、出了天灾人祸不让要女性先走,我们的生命权是平等的。 2、恋爱,男性不要主动谈什么负责,请尊重独立女性,她不需要你负责。 3、如果女生骂了你,请骂回去。如果女生先动手,请狠狠打回去。 4、聚餐吃饭,男性不要主动买单,请AA.男性没有为女性花钱的义务 5、过节,男性不要送礼物,除非女生也为你准备了礼物。 6、工作、校园生活里,男性请不要主动承担脏活累活。人人平等,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7、结婚,男性不要给彩礼,不要为其准备车房,爱结不结。女方是什么长相就配什么伴侣。女方有多大条件,就过多大范围的生活。男性请不要为女性支付生活。记住了,婚姻本来就是大幅降低男性生活质量,没必要下跪去找一个祖宗! 8、生孩子,男性不要被女性PUA,她爱生不生。不结婚不生孩子又不犯法,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9、男性要努力赚钱,但不能工资上缴。你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该打游戏打游戏,该哥们聚会就聚会。家庭是夫妻共同支出,赚钱不是你全部的职责。除非你主动提出,需要妻子全职太太。 10、她尊重你,你尊重她。她不尊重你,你就别尊重她!!!​

家长让孩子保护自己,让孩子喂自己吃零食,让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家长自己躺倒做婴儿,向孩子索取关爱,这是精神乱伦。 精神乱伦造成孩子的焦虑,乱伦多了,孩子会莫名的紧张,比如抽动症,就是常年累积焦虑紧张的结果。 孩子也会时而躁狂,一点小事儿做不好就发脾气。因为精神乱伦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现实位置,没有边界感,所以动不动自恋受挫。一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会崩溃不已。 孩子天然不幼稚,边界清晰的养育下,婴儿都拥有干净的逻辑智力。幼稚的,是成年人……[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xiang-hai-zi-sa-jiao-shi-chong-jing-shen-luan-lun)
1

是不是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看看我们老X家的孩子多聪明!” “我天天起早贪黑伺候你们老X家,给你生儿育女。。。” “我们老X家哪对不起你了?你凭啥不给我儿子做饭?” 也会听到有些年轻的妈妈对老公撒娇: ”本来不想买,是你儿子非要买。。。“ ”你儿子饿了,快给他冲奶“”你闺女渴了,快给她喝水“等等……[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hai-zi-gen-shui-xing-zhong-yao-ma)
1

前阵子刷抖音看到个视频,讲的是:我们这代人受的不是爱的教育,而是买卖教育、条件教育、交换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共鸣。点开评论区,几条高赞显得尤为扎心。 很明显,在大家的感受里,父母对我们的爱,更像是一种投资,我们觉得自己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资产,价值在于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发展,并在未来给他们带去某种特定性质的回报。 如果“投资”失败,我们就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肯定,甚至可能会被惩罚和抛弃。而就算“投资”成功,我们也感觉不到真正被爱,更不会在其中体会到幸福。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投资型父母对孩子真的是爱吗?投资型教育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以及,真正健康的爱的教育又应当是怎样的。 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you-xie-fu-mu-gei-hai-zi-de-bu-shi-ai-er-shi-tou-zi)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曾经发布的《[面对男人,女人真的毫无还手之力吗?](https://lemmy.tedomum.net/post/68491)》这篇文章,就会知道,女性和男性的体格在生理上的差异并非天生的。 事实上,在进入父权制之前,女性更加强壮。生活在7000年前的妇女,她们的手臂据说比如今优秀划艇队员的还要强壮11~16%。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后来两性的体型差异?饮食起着关键的作用。 饮食是我们的本能,「吃」是我们的天然欲望,食物本是没有任何象征的、只为满足口腹之欲的「死物」。但是,在父权社会食物也同时也是饱含符号意义的文化产品,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也带有性别歧视。[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rang-nu-xing-shou-ruo-de-yin-shi-xi-guan-qi-shi-shi-fu-quan-zhi-de-bi-ran)

>按:某种程度上说,狗头萝莉的故事反映了妇女解放的真实途径——劳动解放。 第一次在网上刷到“狗头萝莉”,是2023年2月初。这个微博粉丝高达200多万的网红,半夜在微博上发布遗书说要自杀,掀起网友整夜大搜救,甚至惊动警方大V,直到第二天,朋友在一栋江边废楼里找到了她。 没过几天,朋友替她在微博上晒出粉丝的关爱私信,向他们道谢。私信截屏里,鲜花和爱心密密麻麻,质疑她自杀作秀的声音并不占主流。 我刷了几下她的微博,明显动过的漂亮脸蛋,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巨乳细腰,“啊,一个炒作的小网红”。这么想着,我随手划走了。 几个月后的某天,我又刷到了这个小网红——这次她开始卖煎饼。[展开全文](https://paper.wf/socialrecord/dui-hua-gou-tou-luo-li-cong-ca-bian-zhu-bo-dao-jian-bing-tan-zhu-r4hf)

先问一个问题: 最近,一个网友发帖吐槽爸妈进房不敲门,被无数人转发: 早上还在睡梦中,就听见父母「砰」的一声开门去阳台拿衣服,再「砰」的关门; 还在上网课,父母自顾自地进进出出。 更过分的一次,自己正在和朋友学习,亲爹只穿着一条内裤就闯进来了……[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mei-you-bian-jie-gan-de-fu-mu-you-duo-ke-pa)
1

>引自: <https://news.ifeng.com/c/8QP6AqlfRcW> 说真的,我唯一想自称“过期儿童”的时刻,大概就是走进个别女装店的时候。 那一溜儿巴掌大的上衣,我只敢拿到身前比一比。 因为当场就能把我拉回小时候长身体,衣服总不合身的窘迫处境里。 其实两年前就已经刮过一阵试穿优衣库童装的邪风了。 但今年,女装低幼化愈演愈烈;另一边,童装也在逐渐成人化……[展开全文](https://paper.wf/socialrecord/tong-zhuang-yi-jing-kai-shi-xing-hua-you-nu-liao)
1

根据台湾师大刘雅苓与东北师大周明杰的考证,《弟子规》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作者过世后一百年之内并没有广泛出版……[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wei-guo-xue-chuan-tong-di-zi-gui-shi-guo-xue-jing-dian)
1

和父母不亲的人,反而会更加幸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另外一个问题: 在中国,和父母关系比较亲近的同时,还可能意味着什么……[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wei-shi-yao-he-fu-mu-bu-qin-de-ren-fan-er-geng-xing-fu-xin-li-xue-jia-de-hui-da)

常有留言评论:孩子不写作业,我真的忍不了。不说他,我就痛苦得无法忍受。 每次看到类似这种评论,我都感到悲伤。 因为我看到一个女人:她的全部世界,就是孩子。 她把自己的人生囚禁在铁笼里。她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探索,她没有自己的事业目标去前进,她把生命的重量全都压在孩子身上,她当然无法忍受孩子一丁点不如她所愿。 什么样的人最爱鸡娃?[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yue-ping-yong-yue-ji-wa-yue-ji-wa-yue-ping-yong)

讨厌小孩竟然变成了一股风潮。 最近,出现在韩国的“儿童禁入区”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展开全文](https://paper.wf/socialrecord/bu-sheng-hai-zi-de-nian-qing-ren-yue-lai-yue-yan-tong-liao)

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一书是研究16至18世纪英国社会史的重要著作。在书中,斯通“尝试图绘、记录、分析、解释从1500年到1800年大约三百年期间英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上的巨大变化” 。对于近代早期的家庭变迁,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建构了一系列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家耐斯比提出在1530年至1660年中,社群意识、威权意识、扈从意识、社会稳定、神的概念这五种社会价值逐渐崩溃,对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追求导致了传统价值的断裂,新家庭就在这种断裂中产生。恩格斯认为新家庭类型的发展是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劳资关系的自由契约体系预设了婚姻关系的自由契约体系,工业化带来了婚姻的平等。托克维尔认为家庭变迁的关键是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经新教培养而后由自治权的增强而得到保障,最后被政治习惯和宗教见解注入家庭圈……[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li-jie-1500-1800nian-ying-guo-jia-ting-bian-qian-de-xin-shi-jiao)

01 屁大的意外,天崩的惩罚 @镶金小炮弹:今早送娃上学路上,一个四五年级的女孩大哭,她爸爸一直在怒吼她,原因是卷子忘记带了怕老师说她不敢进校门。哎,家长和老师配合得很默契了。 @李雪爱与自由:男友投资股市,有一次很好的加仓机会,本来按照我们的判断,这个时候是应该加重仓的,结果却没有。我问他为何没加仓,他说前两天的走势跟他预期相反,亏了不少钱,然后他就慌乱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动作猥琐,没敢大加仓。 做投资有亏有赚是必然的,事实跟预期不符也是时常发生,没有次次都预期准确的股神。重点是,当预期错误,人能否逻辑干净,只根据当下的事实重新判断。也是经济学说的理性经济人,不考虑沉没成本。 然而从小到大,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在教孩子什么呢:孩子忘带卷子了,老师批评孩子,孩子不敢进学校,家长怒骂孩子。 没有一个成年人在解决问题,都卡在情绪中,朝孩子发泄情绪。孩子感觉到发生屁大的意外,自己都得去死,什么也做不了。 —— 孩子的逻辑智力就这样被肢解,孩子的脑子开始混沌,动不动就死机,活着活着,就活成了活着没劲的扁平人。[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da-ren-ru-he-yong-qing-xu-zhi-jie-hai-zi-de-zhi-li)
1

短视频上刷到一位妈妈,带女儿坐火车,特地给她买无座车票。 火车过道狭窄拥挤,小女孩屈着腿靠在座椅旁,吃饭时端着泡面坐在行李箱上,还要时不时避让路过的乘客,看上去有些窘迫。 这位家长的视频配文是——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显然,小女孩吃的苦,倒不是因为坐了一趟无座慢车有多辛苦,而是家长刻意“创造”出来的苦。 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完成的旅途,却被打造成了一次吃苦教育的实践。 在这段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一厢情愿的家长,和一个心怀不满的孩子。 而这,恰恰正是无数中式家庭吃苦教育现状的缩影……[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zhong-guo-jia-chang-zhen-de-hen-shan-chang-rang-hai-zi-chi-ku)

>相关新闻链接: <https://finance.ifeng.com/c/8SkHT4d1kss> 说真的,现在还没刷到过一笑倾城和秀才的人,可能已经被互联网抛弃了。 这两位,一个是中年男人的白月光,一个是中年女人的朱砂痣。 看看这庞大的粉丝量和恐怖的互动数,一句顶流可能都不足以概括其火爆程度。 不只数据做得好,寂寞中年人给他们砸的真金白银也够实诚。俩人随便一场连麦,在线人气就超过五千万。一笑倾城的榜一大哥47级,价值67万元,秀才的榜一大姐42级,价值34万元。 也难怪有人说,秀才和一笑倾城一联手,轻轻松松榨干了一个省的退休金。 不过现在秀才早已翻车,违规的他直播间封禁爆上热搜。 但看着这俩人,还是让年轻人很疑惑: 既不是颜值超高的帅哥美女,也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技能,秀才和一笑倾城到底为什么这么火?[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xiu-cai-he-xiao-qing-cheng-de-bao-huo-bei-hou-shi-zhong-nian-ren-nan-yi-kai-kou)

最近读到一组数字很是震惊,是关于科举取士对古代阶级流动的实际影响,读完以后,让我开始思考科举制度存在的真正意义……[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guan-yu-gao-kao-guan-yu-ke-ju)
1

  • @Frews0
  • 中文
  • 7 jours
中国家庭的三板斧
爹对不愿张嘴测核酸的小女孩说:宝宝,这是甜的。哥哥做的多好呀,一点不痛,该谢谢哥哥;你今天不听话,回家就打你。 短短三句话,寓意很明显,就是在说我被诱骗;被逼着感恩;被威胁恐吓的一生。
1

大学毕业后的这四年,刘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老家那间10平米的小卧室里度过的。 为了避免懒散犯困,她一度将床单被褥全都清了出去,能用得上的只有桌椅,以及占满一整个飘窗的复习资料。刘同还专门给自己换了一张最硬的木板凳,不带靠背,外加了一个脚垫。每天早上起来,她把身体钉在桌子前,命令自己,双脚不能离开那块垫子。 考研一战失败后,她在那个房间里备战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研究生考试,又备战了第一次、第二次公务员考试,以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编制考试……[展开全文](https://personaljournal.ca/socialrecord/21dao-26sui-ta-bei-kun-zai-kao-yan-kao-bian-li-de-wu-nian)

曾参与过《爸爸去哪儿》的小朋友天天被曝谈恋爱,然而这一消息却引来了数万条评论,其中有不少评论可以用“评头论足”甚至“网暴”来形容,当然更多的跟帖是善意的。对此,天天的父亲张亮也在微博发文回应,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会尊重、理解并引导”,同时对网暴两位未成年人的做法予以谴责。 对于青春期孩子浪漫感情的反感,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要展示的性感,不少为人父母者会惶惶不安。但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绝大多数时候,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已经结婚生子,成年之前的性是最正当不过的事情。在工业文明之后,青春期的性和教育才发生了冲突,青春期的性和浪漫爱情才变得“不那么正当”了……[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qing-shao-nian-tan-lian-ai-ben-bu-xu-yao-yao-mo-hua)
1

距离6岁生日还有6天的时候,晨晨被继母虐待至失去意识。此后近5年,他以植物人状态生存。他脱离了殴打、饥饿与漠视,被一群善意的陌生人关照。但他几乎不能表达,留给这个世界的声音,只有喉咙里发出的“哦,哦”……[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wei-nan-nue-tong-an-ge-10sui-nan-hai-de-duan-zan-sheng)

离家出走的子女如何在尽可能少暴露个人信息找到临时落脚点
如果你打算离家出走,你将首先面临夜里在何处过夜的问题,而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宾馆和酒店办理入住都需要登记身份证号,这会带来隐私泄漏的风险,且酒店、宾馆也很容易受到监视者,如酒店管理员、私人偷窥者以及警察的光顾,因此应当适度考虑在尚无固定住所的情况下找寻其他的临时落脚点。不住酒店也有很多地方过夜:

“可千万别早恋,一早恋学习就搞不好,你以后的人生就毁了。” 每当中国的青少年们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由和爱情时,就会听到类似的言论。这些言论往往从极个别的青少年的人生悲剧来论证所有青少年只要“早恋”就一定会“完蛋,它们毫无疑问是强词夺理,以偏概全的……[查看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lian-ai-zi-you-shi-cheng-xu-zheng-yi-er-fei-jie-guo-zheng-yi)

由于性骚扰事件的不断发酵,国内的文化出版行业连日来陷入接二连三的地震:先是图书品牌“一页”创始人范新被爆性侵下属未遂,随后有两名女性站出来指控编剧史航曾对她们动手动脚,再后来是书评人宗城,不止一位女性说曾被他以不雅言语骚扰……[查看原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xing-sao-rao-de-she-hui-gen-yuan)
1
性骚扰的社会根源

最近,无数大学毕业的学生自嘲起自己是“孔乙己”,自己就像旧社会里“八股取士”的落败者,他们自嘲自己穿上了学历这件长衫后,就无法心安理得地去工厂拧螺丝了。毕业生们的自嘲,引来了高高在上的官媒的跟风批判,他们挥舞着“奋斗”的大旗,试图继续愚弄年轻人,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暗示他们还有“上升”的空间——可惜他们身后的保时捷、卡宴却出卖了他们。官媒们脱离群众的说教,又一次引来了群众呼声如潮水般的倒灌——官老爷的宣传变成了群众自己的宣传。 官媒在舆论场上再一次失势,群众再一次实现了舆论战上的反戈一击,此时就是乘胜追击的时候。笔者面对“孔乙己文学”不禁想问,这些自嘲自己是“孔乙己”的毕业生大部分真的是旧社会里那个面对社会变化只会混吃等死的那个迂腐文人孔乙己吗? 显然不是,那些真正的“孔乙己”恐怕还不会抱怨自己“是孔乙己”,他们会继续尝试沿着高考-考研-考编(公务员)这条科举天梯一路向上爬,如今的高考、考研、公考制度可没有废除,那么仍然不死心,仍然想考研考编的家伙大可继续埋头驾驶着“苦舟”航行在无涯的学海里——但凡他们敢抱怨自己是孔乙己,看客大可以批评他不认真备考,而不是指责他们“不努力”。因为他们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不一样,他们仍然有试可考,孔乙己则是没有科举可参加了:自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后,像孔乙己这样再也无法在科举体制中做官的读书人还有很多很多。而如今那些抱怨自己是孔乙己的是已经退出考试选拔体制的毕业生,他们干着机械的没有创造力的工作,与千千万万学历不如他们的普通打工者一样累死累活——他们真的算“孔乙己”吗?他们作为打工人,只是比仍然迷信奋斗能带来美好前程的骆驼祥子们稍微清醒一点罢了。与其说他们是“孔乙己”,不如他们是独善其身自食其力的“隐士”……[阅读全文](https://personaljournal.ca/remove-pedigree/bu-yao-zuo-kong-yi-ji-zhi-shao-yao-zuo-yin-shi)

知乎用户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乱匠在回答《白瘦幼审美到底是怎么兴起的?》时指出了一种“白瘦幼”,这种“白瘦幼”风格的特点是成年女性却打扮得像十一二岁乃至更年轻的小女孩那样,他用虎扑女神举例,说明大部分普通男性的审美倾向都不是“白瘦幼”。这并不符合事实,尽管和答主定义的那种狭义的扮得像未成年,特别是初中生、小学生的审美倾向有很大差异,但这些女明星事实上也符合“白瘦幼”的标准。而主流舆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就是“白瘦幼”。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白””“瘦”“幼”三个方面来分析……[展开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xia-yi-de-bai-shou-you-he-yan-yi-de-bai-shou-you)

忠孝礼义是天经地义的吗?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要“孝顺父母”,甚至还时常听到“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然后还被教导了一大堆古代孝子的“英雄往事”,这都不算完,甚至连那服从于本能生息繁衍的乌鸦、羔羊也孝起来了。这听着就好像,自宇宙大爆炸,至少自露卡诞生起,宇宙万物就得遵守这孝道,可问题是忠孝礼义真的是天经地义的吗? 只要我们稍微学一点历史就能发现事情不是这样,哪怕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中国,“孝道”本身都发生了巨变。最早提出孝道的,无非就是先秦的儒家学者,特别是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一批“周礼复兴者”,孝道在他们这里滥觞,并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逐渐发展演变。可孔夫子那时候的孝道和宋朝、清朝的,和如今的孝道是否能划等号呢?孔子所提孝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又说“事君数,斯辱矣”,简单来说就是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子同理,并且如果君王没有君王的样子,臣子屡谏不止就是自取其辱。考虑到古代中国君比父更重要,事君都如此止于礼数了,更何况事父呢?宋朝、清朝的“孝道”又是如何呢?“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这些所谓的孝子,对待自己的父母毫无尊严毫无下限,活一幅奴才像。如今的“孝道”又是怎么样的呢?“父母也不容易”“你个年轻人坐什么坐,快给老人让座”,今天的“孝道”比起宋朝、清朝的“孝道”表面功夫是做到位了,貌似把子女不当奴才看了,可实际上却依旧不承认成年的子女和父母在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地位,不承认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而拿着年龄差道德绑架,把对父母的“孝”扩展为对所有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孝”,然后社会上就分成了两个群体——年轻人和老年人。 “孝道”如何天经地义?连它自己的内涵都在两千多年的时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先秦的“孝”与后世的“孝”除了都是长晚辈之间的**道德规范**外,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后世的“孝”完全沦为了年长者精神控制年少者的思想武器,而先秦的“孝”则要合乎周公制定的严密的“礼”的规范。如果一个内涵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概念都能天经地义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天经地义呢?反正任何想利用“孝道”去精神控制他人的人都能用最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任何人的解释来要求自己的晚辈“孝顺”他们。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孝”的含义本身都能发生如此大的颠倒,以至于最终面目全非,那么我们的社会固守这个“孝道”又是为了哪般呢?我们真的有必要坚守这种传统吗?难道不是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吗?

你们作为父母,懒惰愚蠢,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奋斗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给我们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却自诩你们“献出了一切” ……[阅读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shi-shui-wei-liao-zi-ji-de-si-yu-ba-wo-sheng-xia-lai)
1

前段时间,我们偶然看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 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项目对全国一万多名初一学生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在初中阶段,有 61.2% 的学生受到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霸凌。也就是说,两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被霸凌过……[查看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wo-zheng-zai-jing-li-tong-ku-de-she-jiao-ba-ling-fu-mu-he-lao-shi-que-kan-bu-dao)
1

>新闻背景:<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5H8I8N0553TIJ4.html> 各种劝年轻人生孩子,责怪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想方设法让年轻人生孩子的专家,这两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生根,早就见怪不怪。 就在我以为专家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样的时候,可谁知道昨天一个专家的发言,却直接震碎我三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阅读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zi-nu-yuan-lai-shi-chang-zhou-qi-xiao-fei-pin)
1

随着我们逐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首先面对的居然不是职场压力,而是父母的催婚?前脚我们还被禁止“早恋”,如今才迈出校园半步就被催婚?这属实令人大为不悦,更别提“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找一个自己根本就不信任,更不相爱的人结婚,真不怕对方背刺我们吗?所以我们中的大部分很理智地拒绝或者回避了父母的催婚,虽然我们很有可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爱情,但比起陷入一段不能自主的婚姻而失去自我,至少此时我们还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去选择接下来的路。 但是无论如何,父母的催婚首先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变得焦虑。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焦虑情绪呢? 至少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被这种焦虑吓倒,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强制我们结婚生子,所以只能用些道德绑架和制造焦虑的下三滥手段来迫使我们就范。只要我们不放弃经济独立,他们就不能拿我们怎么样。真正让我们感到焦虑的因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找……[查看全文](https://paper.wf/self-change/ru-he-ying-dui-fu-mu-de-cui-hun-dai-lai-de-jiao-lu)
1

恋子情结,通常是指父母对子女产生强烈依恋情绪,甚至在子女成年后,仍不能从心理上与子女实现“分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听到或遇到的,是父母对儿子的依恋,就是俗称的恋子情结。 对孩子的依恋是父母的天性,毕竟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难和长期哺乳的痛苦;然而我们常说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依恋,甚至产生严重的排他情绪,这就属于不太正常的现象了。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人们常说的那种父母对儿子的过度依恋……[阅读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lian-zi-qing-jie-suan-shi-chong-bing-tai-xin-li-ma)

豆瓣上一个14.7万次浏览的话题,“你遭受过的情感勒索”,话题发起者问:你是否遭遇过周围亲人,朋友和恋人带给你的“情感勒索”?这样的话题,参与者十几万人,发文者就有超过一百篇。无数的人在下面控诉自己遭受的情感勒索,和身边人的经历。以及因为情绪操控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 的确,我们在年纪尚幼时,没有相对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只能听从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教诲”,分不清什么是“爱的状态”和“爱的行为”时,很难将“爱”与“情绪操控”分开看待,盲目的认为只要是这些和我们关系亲近的人提出的,带给我们一定物质利益的就是“爱”。而随着眼界的开阔,世界观的建立,很多人认识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欺瞒,认识到了他们的行为中没有“爱”,并开始反抗他们。但我们和其他人的交流模式也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我们会不自觉得用他们对待我们的方法对待其他人,并由此让其他人反感我们。为此痛苦不已的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行为模式呢?[阅读全文](https://paper.wf/remove-pedigree/yuan-chi-yi-ai-wei-ming-de-qing-xu-cao-kong)
1

伟大的从来都不是“父母”二字
古今中外的道学家都喜欢宣扬所谓“母爱”“父爱”的伟大,他们说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默认了所有生下了儿女的人都是伟大的“父亲”“母亲”,也同样都具有伟大的“父爱”“母爱”,他们还认为子女从父母身上传承来的基因、血缘存在超越生物学的道德价值,所以子女也必须爱他们的父母,甚至还要在他们的父母年老衰弱的时候主动承担起无条件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这些道学家似乎非常糊涂,他们在论述”父母之爱“时漏掉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是“爱”?

离家出走逃亡指南
假如你的父母对你家暴非常严重,他们还打算把你关进网戒中心去,而你则打算逃离他们,不妨看一看以下指南做个参考。

桥洞日记
特收集了几篇网友离家出走,流浪,睡桥洞的心得体会,如果读者已经到了不得不立刻逃离旧家长魔爪的地步,可以适当借鉴一下其中的生存方法。
1

重男轻女的真正受益者
现在网上有一种舆论,声讨重男轻女中的所谓受益者,即被重的那个儿子。在相关论述中,这些小儿子集全家族的宠爱于一身,什么好事都是他先来,其中某些甚至还要从他的姐姐妹妹那里吸血,而他们本人也可能对父母言听计从,是“妈宝男”。这些当然都是真实存在的,但由此便能得出“妈宝男”是重男轻女的真正受益者吗? 从物质的角度看仿佛是这样的,但人之所以为人,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吃能睡,人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算人。那么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妈宝男”是重男轻女的受益者吗?显然不是,在“妈宝男”们接受了父母亲族那不能拒绝的“馈赠”后,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沦为了长辈的附庸,他们必须事事都对长辈唯唯诺诺,否则长辈随时能收回对他们的宠爱。为了继续获得宠爱,他们甚至需要背叛他们的朋友,需要和长辈一起欺压他们的老婆孩子,他们本人固然是可恨的,但这种可恨更是一种可悲,连自己的独立性都丧失的可悲。 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不止意味着丧失了独立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也意味着丧失了把握自身发展前途的权力。或许这些“妈宝男”曾经也有什么“天真”的梦想,或许他们也有追梦的想法,但他们没有权力自行决定人生的方向,他们是长辈的附庸,长辈要他们做什么,他们才能做什么。那长辈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罢了,他们很少有高瞻远瞩的能力,他们所信奉的是那所谓“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是他们祖辈也这么做,父辈也这么做,他们自己也这么做,现在到他们强迫他们儿女做的事情——所谓“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至于那些能高瞻远瞩的,并支持“妈宝男”们追梦的,当然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往往家财万贯,让“妈宝男”追梦也不过是投资的一种形式罢了,他们对“妈宝男”的控制也不会减少,最后那些“妈宝男”成了一个个罗志祥、吴亦凡…… “妈宝男”固然是可恨的,但重男轻女的真正受益者只有长辈罢了,他们欺儿压女,把儿女捏成他们自己的样子,再让他们的亡魂重现在他们儿女身上,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竟然成了什么传统美德……“妈宝男”固然是要声讨的,但这些恶毒的长辈更是需要反对,以至于消灭的——是他们创造了“妈宝男”,是他们创造了“扶弟魔”,他们才是重男轻女的真正受益者。

原生家庭
!belovedsmother
    Create a post

    “父母无恩,老贼有罪”。父母不对子女享有天然的不可更改的“养育之恩”。历史已经做出了决定,非自卫的故意杀人都是犯罪,无论以何种方式。生而不养就等于杀了这个婴儿,是犯罪。生育者没有选择不养的权利,养育是责任,而非恩情。但至今那些自称最爱他们的子女的那些父母,却拿着已经不存在的养育之恩道德绑架他们的子女,打压他们子女的自由意志,妄图随意捏造子女的人生。这种亲人无亲近可言,他们是老而不死的贼,是毒亲。

    如想加入社区参与讨论,请参考 lemmy 教程:https://exploding-heads.com/post/61705

    还可以加入社区的官方 xmpp 聊天室:
    JID: mybelovedsmother@rooms.dismail.de

    Refering to https://allthetropes.org/wiki/My_Beloved_Smother , the parents couldn’t enjoy natural and unchangeable “kindness-to-repay of fostering” toward their children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ity suggests. The history has judged that non-self-defensive murder is a crime, no matter how, so giving birth to a child without fostering them is not different than killing them, which is a crime. Those who have children do not have the right not to foster them. Fostering is an obligation, not a kindness-to-repay. However, many parents self-praised to love their children with all their heart are hijacking morality with the nonexistent “kindness-to-repay of fostering” to condemn their children, beating down their children’s free will, vainly attempting to fabricate their children’s life. Such parents are not parental. They are moribund harmful old scoundrels. They are “beloved smothers”.

    Read the lemmy tutorial https://exploding-heads.com/post/61705 for how to join us.

    You can also join the official chatroom of the community on XMPP:
    JID: mybelovedsmother@rooms.dismail.de

    • 0 users online
    • 1 user / day
    • 1 user / week
    • 1 user / month
    • 1 user / 6 months
    • 39 subscribers
    • 58 Posts
    • 19 Comments
    • Modlog